新技術的推廣并不容易,想要讓老百姓信服,要做到謀利于民?!皞鹘y的方法從種到收需要1800元左右,而采用秸稈全覆蓋的模式不僅一分錢不花,還能得到每公頃375塊錢的深松補貼,除去每公頃不到175塊錢的成本,新技術能夠節約2000多元錢?!崩鏄淇h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盧偉看到了“梨樹模式”帶來的經濟效益。
經過多年探索,梨樹縣依托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打造出一種本土化的、接地氣的種植模式——“梨樹模式”來保護黑土地,并通過大力推廣“梨樹模式”,調動更多農民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參與到黑土地的保護中來。
舉辦“梨樹黑土地論壇”。從2015年起,梨樹縣舉辦了四屆梨樹黑土地論壇,搭建起了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院士與中國的院士專家交流互動的平臺,期間,三院院士石元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等多位院士作專題報告。同時還有近百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參加并作報告。院士專家們現場觀摩“梨樹模式”示范田,分析探討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建立高端科研基地。建立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成立吉林省梨樹黑土地保護院士工作站,致力于東北黑土地的研究。2017年9月,梨樹縣人民政府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投資建設的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正式投入使用,面向東北地區打開“科技服務之門”,梨樹實驗站匯集“高端論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服務三農”平臺作用,正在成為輻射東北三省一區的科技中心。在東北地區先后建立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工作站10個,其中吉林省7個;建立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試驗示范基地50個,培育了一批引領東北糧食生產區玉米保護性耕作的典型;年推廣面積達到1000萬畝,并呈遞增趨勢。
成立科技創新聯盟。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和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聯合組建了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圍繞黑土地利用與可持續生產、黑土地區現代農業產業模式與發展、黑土地區氣候變化及農業減災、黑土地經營管理模式等方面開展學術研究。
多種宣傳形式推廣新技術普及。編制培訓課件,在全省進行多次培訓;編制了《種地特別省事》《大地蓋上被子抗春旱》等宣傳片在中央臺《農廣天地》欄目播出;省農業委員會將這三種技術模式編制了動漫片,進行廣泛宣傳。
各級新聞媒體也對“梨樹模式”進行廣泛報道,提高了“梨樹模式”的社會影響力。2016年3月2日,農民日報整版刊發了《非“鐮刀彎”地區玉米怎么種——“梨樹模式”值得借鑒》,全面闡釋了“梨樹模式”的技術關鍵、栽培流程,引發全國農業生產者的廣泛關注;2016年10月10日,梨樹縣政府在首屆中國農業(博鰲)論壇上,發布了《非鐮刀彎地區梨樹模式》綠皮書,站在博鰲發聲,向全世界推介加強黑土保護與利用的“中國方案——梨樹模式”;經濟日報 2017年5月23日《保護性耕作帶來玉米種植業革命》;人民日報2017年4月19日《吉林秸稈還田,黑土地泛油光》。
“梨樹模式”的增產增收效果,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是被農民普遍認可的,特別是在東北春旱時節,效果特別明顯。據多年來的跟蹤測定,實施“梨樹模式”,一是蓄水保墑,二是培肥土壤,三是減少侵蝕、保護耕地,四是防止揚塵、保護環境,五是具有抗倒伏作用,六是土壤生物性狀改善,這些作用與效果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黑土地保護。